(来源:中国市场监管报)
转自:中国市场监管报
本报讯 (记者 颜 伟)“标注预制菜’的是提前加工的,没标的都是现做,菜单上写得清清楚楚。”10月14日,在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水天餐饮店,老板许先生指着新版菜单向顾客介绍。预制菜“亮身份”已成为当地餐饮行业的新常态,而这背后,是恩阳区市场监管局打造的协同治理体系在持续发力、发挥效能。
去年3月,恩阳区市场监管局在全省率先出台《巴中市恩阳区预制菜经营行为规范》,明确要求餐饮经营者必须在菜单、外卖平台页面醒目标注预制菜品类,并在经营场所公示生产单位、加工日期、供货方资质及检验报告等关键信息,从制度层面将预制菜公示纳入“阳光操作”范畴。“该规范严格依据食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定,覆盖采购、贮存、加工全环节。”恩阳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表示,这一“硬约束”为透明化治理奠定了基础。
制度的落地,离不开精准宣贯与严格监督。恩阳区市场监管局联合镇街开展专题培训10余场,覆盖全区餐饮单位负责人及食品安全管理员近200人次,同时组建“流动指导队”,提供80余次“一对一”上门服务,解决公示牌设计、信息更新等实际问题。监督环节更拉起“高压线”——将公示情况纳入日常检查必查项,建立“一店一档”电子台账,对拒不公示或信息造假者依法查处。
透明化治理的成效,在消费端与经营端同步显现。“以前总担心吃到不明不白的菜,现在看标识就放心。”恩阳区市民张女士的感受道出了许多消费者的心声。数据显示,当地消费者对“知情权保障”的评分达9.2分(10分制),相关投诉量较去年同期下降90%。
经营者的心态也从“担忧”转为“欢迎”。恩阳区羿阳大酒店负责人邓老板坦言:“起初怕公示影响生意,没想到坦诚换来了更多回头客,月营业额明显增长。”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变化。据统计,全区公示预制菜的门店平均差评率较未公示门店低21%,形成“诚信公示—放心消费—客流提升”的良性循环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