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餐饮有四大名楼:杭州有楼外楼、苏州有得月楼、广州有莲香楼、北京有东兴楼。
中国餐饮四大名楼各有特色
四大名楼都很有历史。楼外楼创建于1848年,得月楼创建于明代,莲香楼创建于1889年,东兴楼创建于1902年。
现在北京城讲究“吃在东边”,鲁迅在京期间,东城也有很多美食,他的日记中记录的,比较著名的馆子就有东兴楼。鲁迅和胡适在东边的饭局,都是在东兴楼。一次是胡适请鲁迅,另一次是郁达夫请鲁迅和胡适。鲁迅1932年2月27日日记:“午后胡适之至部,晚同至东安市场一行,又往东兴楼应郁达夫招饮,酒半即归。”
苏州“得月楼”创建于明世宗嘉靖年间,位于苏州虎丘半塘野芳浜口,为盛苹州太守所筑,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。明代戏曲作家张凤翼赠诗“得月楼”云:“七里长堤列画屏,楼台隐约柳条青,山公入座参差见,水调行歌断续听,隔岸飞花游骑拥,到门沽酒客船停,我来常作山公醉,一卧垆头未肯醒”。从张凤翼的诗中,便可以想象早在四百多年前,得月楼就已经盛极一时,蜚声吴中了。
"一楼风月当酣饮,十里湖山豁醉眸",这副楹联说的就是杭州西湖著名菜馆楼外楼。“西湖醋鱼何处美,独数杭州楼外楼。”新中国成立前,俞曲园、吴昌硕、孙中山、宋庆龄、鲁迅、竺可桢、马寅初、马一浮等名人都曾多次光临。新中国成立后,周恩来、陈毅、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化名人丰子恺、潘天寿、吴湖帆、盖叫天、江寒汀、赵朴初、唐云等也多次临楼品尝名菜佳肴、题诗作画。
广州的莲香楼,今年恰逢其创建130周年。比较特殊的是莲香楼自开业以来,从未有一天停止过营业,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。
莲蓉第一家不经意诞生,成就广式月饼传奇
莲香楼最著名的就是其独创的莲蓉馅料,用莲蓉做馅料的饼食特别清香可口而闻名。关于莲蓉的创制,有个故事:某一天做饼的师傅陈维清,在煲莲子糖水不小心煮干水,他觉得这个味道好香,于是就灵光一闪,经过反复试验,创造出了莲蓉馅料,由此成就了广式莲蓉月饼的传奇,被誉为莲蓉第一家。
1910年,佛山的翰林学士陈如岳品尝过莲蓉糕饼之后,觉得非常独特,于是就亲自书写“莲香楼”三个雄浑大字,现在莲香楼的招牌就是按他所书仿制的。
莲香楼发展史上的几次波折
上世纪初中国风云变幻,在广州沦陷时期,整个广州茶楼业也随着战争陷入困境,莲香楼都陷入低谷,只能说是勉强维持。
“文革”时期,莲香楼都曾经历过“灭顶”之灾。首先是门口的黑漆金字招牌被认为是封建资产阶级玩意,被人破毁了,将字号改成“东升楼”,而且不准卖茶,只供开水。当时为了达到“闹市不闹”的目的,一度还想将茶楼迁到海南岛。
后来店领导为了保住莲香楼,唯有将茶楼业务停止,除了铺面卖饼,其他全部改成半制成品加工厂,以维持工人生活。到1973年才改回叫莲香楼,1984年重新恢复茶楼业务。
虽然经历过几多波折,但莲香楼都没有停过业,一直坚持做着生意。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,当时改革开放,而莲香楼已经有一百年历史,以前广东华侨出去闯世界,从广州港口出去,就将莲香楼的食品带出去,这些糕饼寄托了不少华侨的乡思,莲香楼名声也逐渐传遍全球。
在莲香楼体验广式月饼 “非遗课堂”
2009年4月,莲香楼广式莲蓉饼食成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;2012年2月,莲香楼广式月饼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“莲蓉第一家”的莲香楼实至名归。
在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官方网页上,关于“广式莲蓉饼食”是这样描述的:广式莲蓉饼食,风味独特、甘美香溢,是广式饼食的优秀代表,其在秉承广州传统饼食制作技艺基础上,经过历代制饼师傅改进发展而来。
现在的莲香楼,每年中秋前,都会举办好玩又长见识的广州“周末非遗课堂”。活动都会吸引来自广州的数十组市民家庭参与,由莲香楼的大师傅教大家怎样挑选好的莲子,怎么加工莲子等知识,然后跟着师傅的演示、指导,大人小孩齐齐动手,制作月饼,包括制饼皮、制莲蓉馅团、用饼模扣月饼、用烤箱烤月饼等,使市民家庭真正了解到广式月饼的制作过程。制作好后由师傅现场进行烘焙,当亲自制作的月饼新鲜出炉时,大家都会由衷地说一句:莲香楼的莲蓉月饼,真的名不虚传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