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段时间,儿子的胃口不太好,总嚷着说学校的午餐太难吃,清汤寡水的。好在现在放寒假了,在工作之余,抽出时间想方设法为儿子做几个硬菜,改善一下儿子乃至全家的伙食。
在传统观念中,上得了厅堂,下得了厨房,这是女人们的必备。其实,“下得了厨房”也是对当今男人们的要求。这不,这么多年,家里下厨房的不正是在下么。
当然,“下厨房”也是技术工种,要有一定的烹饪手艺。而我最初的烹饪手艺得益于曾经红极一时的宿舍“餐饮文化”。
上大二的时候,学校对宿舍管理不是很严格,加上学校食堂的饭菜实在难以下咽,于是有的同学就把简单的灶具搬进了宿舍,自发地开始了当业余厨师的生涯。
当时的灶具餐具都很简单。一个煤油炉(或酒精炉),一个炒锅,一个汤锅(做面条、熬汤用的),一把铲子,一把勺子,一个或几个碗,一小瓶植物油和几小袋佐料。这些器具一般都是袖珍型的,不用时全放在一个纸箱里,也不太占地方。
那个时候,大学宿舍“餐饮业”最发达时,上面所列灶具餐具几乎人手一套。一到饭点,买菜的买菜,择菜的择菜,生火的生火,一时间,拎锅舞铲,热闹非凡,每个宿舍俨然成了大饭店的后厨,各位“大厨”们各显神通,炒、烹、煎、炸、蒸,穷尽所能,烹制各大菜系之名菜。
然而,大家如此烹饪之目的,唯图一顿饱饭而已,始终坚持节俭至上之原则,所以花费不大。就烹饪效果而言,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交流,除了个别滥竽充数的,“大厨”们基本上能根据自己的口味烹饪,甜咸随感,自得其乐。后来,在烹饪方面名气大一点的,还能吸引众多女生莅临学习参观品尝。据说为此还成就了几段美好姻缘,一时间传为佳话。
而在我们宿舍,还有另类的“佳话”:一个是大肚王,能吃一斤干面条做成的捞面条,而正常饭量的人吃半斤也撑个半死;另一个是即时吃饭王,饭做好了一般不急着吃,先放着,自己一个人下下棋或打坐冥想,然后时而不时地吃几口饭,然后继续前面的过程,再吃几口,不出意外的话,一顿饭能吃半天时间。
不过后来,学校里有一个宿舍因做饭发生了火灾事故,幸好无人员、财产损失。但是学校为了安全之考虑,下发文件不准学生在宿舍里生火做饭,有违者必没收全部灶具餐具,且全校通报批评。于是,在此严管高压下,曾经红极一时的宿舍“餐饮业”便偃旗息鼓,宿舍“餐饮文化”也遭遇“冰河期”,暂时销声匿迹了。
再后来,还有一些“大厨”们不甘寂寞,又将烹饪之战场转移到了校外,甚至专门租房生火做饭,并且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。